“现在找工作太方便了,不到1小时就敲定了!”7月9日,广安区花桥镇大学毕业生唐燕在镇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帮助下,通过线上平台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,脸上挂满了笑容。这生动一幕,正是广安区以“服务+平台+培训”三驱联动激活就业市场的缩影。
今年以来,该区紧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,采纳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建议,推动就业服务从“广覆盖”向“高质量”迈进。截至目前,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.5万余人,同比增长6.5%,技能培训后就业人员平均月薪提升约20%,实现就业规模与质量“双提升”。
织密服务网络 构建“15分钟就业服务圈”
“既能照顾父母,工资又不比外面低,太满意了!”7月8日,广安区万盛街道居民吴敏在社区临工驿站找到钟点工工作,难掩喜悦。此前,为照顾多病的父母,她放弃了在外地的工作。正愁找不到合适岗位时,朋友推荐的临工驿站帮她解了燃眉之急。
吴敏的便捷体验,源于广安区“15分钟就业服务圈”的构建。今年初,区政协委员兰建兵提出“健全就业服务网络,让群众就近找工作”的建议,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迅速采纳,打造“1+39+N”就业服务体系——以广安人力资源市场为枢纽,39个基层就业服务站为支点,联动零工市场、吾悦创业街区等N个服务点,形成全域覆盖的就业服务网。
“城区有专场、乡镇有活动、村村有服务”成为现实。今年以来,全区已举办“春风行动”“东西部劳务协作”等招聘会100余场,创新“线上直播带岗+线下现场招聘”“区级主会场+18个乡镇分会场”模式,组织800余家企业提供岗位3.9万余个,吸引求职者5万余人次,达成就业意向1.3万人次。这种全域覆盖、立体联动的服务模式,让求职者在身边就能找到适配的就业渠道,实现就业服务“零距离”、群众求职“少跑腿”。
畅通供需平台
实现“岗位与人”精准对接
“以前得四处托人打听岗位、盲目投送简历,常常石沉大海,现在平台直接推送匹配岗位,太省心了。”7月6日,在广安区北辰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,护士蒋燕子分享了她的就业经历。3个月前,她通过“安心就业”数智平台,快速找到了这份心仪的工作。
为破解就业供需“信息差”,广安区延伸基层服务触角,依托三级劳务服务体系,推行“国有劳务公司+劳务专合社+企业+农户”联动模式,与30余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。同时,推广应用“安心就业”“蜀我·会找活”等数智平台,整合劳动力资源、企业用工需求、劳务专合社信息,实现数据互联互通、共享共用。
据统计,今年以来,通过畅通供需平台和劳务协作机制,全区已促进9000余人次就近就业,实现“出家门、进厂门”无缝衔接,有效破解就业供需匹配难题。
筑牢培训根基
推动就业从“有”到“优”
“现在每月收入6000多元,比在外地打工强多了!”7月6日,广安区城南某月子中心,月嫂董小娟一边照料产妇,一边感慨。此前,她在外地打零工,收入不稳定,今年春节返乡后,参加了“賨州姐妹”家政培训学校的月嫂培训,一周后通过双选会入职,实现了“家门口”就业。
董小娟的蜕变,得益于广安区“靶向式”品牌培训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依托广安数字家政服务市场,发挥“賨州姐妹”这一“川字号”特色劳务品牌优势,构建“培训+就业+跟踪”全链条服务体系。“我们紧扣市场需求设专业,今年已开展家政、网络创业等培训2000余人次。”“賨州姐妹”家政培训学校负责人、区政协委员王芳介绍,通过举办15场双选会,已为950余名学员对接优质岗位,平均月薪达6000元。
不止家政领域,全区还针对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开展技能培训,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,让劳动者掌握“一技之长”。“通过技能提升,不少农民工从普工成长为技术骨干,实现了从‘能就业’到‘就好业’的跨越。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,将继续聚焦市场需求,让培训内容更贴合岗位实际,助力更多劳动者凭借技能实现稳定增收。(刘红梅 刘辉 廖小兵)
“现在找工作太方便了,不到1小时就敲定了!”7月9日,广安区花桥镇大学毕业生唐燕在镇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帮助下,通过线上平台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,脸上挂满了笑容。这生动一幕,正是广安区以“服务+平台+培训”三驱联动激活就业市场的缩影。
今年以来,该区紧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,采纳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建议,推动就业服务从“广覆盖”向“高质量”迈进。截至目前,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.5万余人,同比增长6.5%,技能培训后就业人员平均月薪提升约20%,实现就业规模与质量“双提升”。
织密服务网络 构建“15分钟就业服务圈”
“既能照顾父母,工资又不比外面低,太满意了!”7月8日,广安区万盛街道居民吴敏在社区临工驿站找到钟点工工作,难掩喜悦。此前,为照顾多病的父母,她放弃了在外地的工作。正愁找不到合适岗位时,朋友推荐的临工驿站帮她解了燃眉之急。
吴敏的便捷体验,源于广安区“15分钟就业服务圈”的构建。今年初,区政协委员兰建兵提出“健全就业服务网络,让群众就近找工作”的建议,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迅速采纳,打造“1+39+N”就业服务体系——以广安人力资源市场为枢纽,39个基层就业服务站为支点,联动零工市场、吾悦创业街区等N个服务点,形成全域覆盖的就业服务网。
“城区有专场、乡镇有活动、村村有服务”成为现实。今年以来,全区已举办“春风行动”“东西部劳务协作”等招聘会100余场,创新“线上直播带岗+线下现场招聘”“区级主会场+18个乡镇分会场”模式,组织800余家企业提供岗位3.9万余个,吸引求职者5万余人次,达成就业意向1.3万人次。这种全域覆盖、立体联动的服务模式,让求职者在身边就能找到适配的就业渠道,实现就业服务“零距离”、群众求职“少跑腿”。
畅通供需平台
实现“岗位与人”精准对接
“以前得四处托人打听岗位、盲目投送简历,常常石沉大海,现在平台直接推送匹配岗位,太省心了。”7月6日,在广安区北辰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,护士蒋燕子分享了她的就业经历。3个月前,她通过“安心就业”数智平台,快速找到了这份心仪的工作。
为破解就业供需“信息差”,广安区延伸基层服务触角,依托三级劳务服务体系,推行“国有劳务公司+劳务专合社+企业+农户”联动模式,与30余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。同时,推广应用“安心就业”“蜀我·会找活”等数智平台,整合劳动力资源、企业用工需求、劳务专合社信息,实现数据互联互通、共享共用。
据统计,今年以来,通过畅通供需平台和劳务协作机制,全区已促进9000余人次就近就业,实现“出家门、进厂门”无缝衔接,有效破解就业供需匹配难题。
筑牢培训根基
推动就业从“有”到“优”
“现在每月收入6000多元,比在外地打工强多了!”7月6日,广安区城南某月子中心,月嫂董小娟一边照料产妇,一边感慨。此前,她在外地打零工,收入不稳定,今年春节返乡后,参加了“賨州姐妹”家政培训学校的月嫂培训,一周后通过双选会入职,实现了“家门口”就业。
董小娟的蜕变,得益于广安区“靶向式”品牌培训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依托广安数字家政服务市场,发挥“賨州姐妹”这一“川字号”特色劳务品牌优势,构建“培训+就业+跟踪”全链条服务体系。“我们紧扣市场需求设专业,今年已开展家政、网络创业等培训2000余人次。”“賨州姐妹”家政培训学校负责人、区政协委员王芳介绍,通过举办15场双选会,已为950余名学员对接优质岗位,平均月薪达6000元。
不止家政领域,全区还针对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开展技能培训,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,让劳动者掌握“一技之长”。“通过技能提升,不少农民工从普工成长为技术骨干,实现了从‘能就业’到‘就好业’的跨越。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,将继续聚焦市场需求,让培训内容更贴合岗位实际,助力更多劳动者凭借技能实现稳定增收。(刘红梅 刘辉 廖小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