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‘十五五’是平安区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,我们将锚定‘一都两区四地’目标(即高原硒都、兰西城市群县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、青海省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、青海省‘两山’转化创新示范地、河湟文化深度体验目的地、青海省现代化物流集散地、高原种业‘北繁’高地),紧抓西宁—海东都市圈一体化、兰西城市群建设机遇,以生态为基、产业为核、数字为翼、民生为本,推动区域发展实现‘质’‘量’双升,为中国式现代化海东实践贡献平安力量。”近日,海东市平安区委副书记、区长张攀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围绕区域“十五五”规划,从生态保护、产业融合、数字创新等六大核心领域,深入解读平安区发展路径,勾勒未来五年的奋斗图景。
“绿水青山是平安区最宝贵的资源,‘十五五’期间,我们将把生态保护贯穿发展始终,加快建设全省‘两山’转化创新示范地。”张攀杰指出,平安区将从流域治理、“无废城市”建设、生态价值转化三方面发力,让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。
在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上,平安区计划系统实施祁家川、白沈沟等重点流域治理,同步推进林草湿荒一体化修复,改良退化草原400公顷。张攀杰举例,未来将重点推动青宏杏规模化种植与精深加工,构建“种植—加工—销售”全产业链,同时拓展生态旅游、郊野休闲、研学康养等融合业态,力争到2028年形成农体文旅商深度融合的生态圈层与休闲圈层。
“无废城市”建设是生态保护的另一重点。目前平安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%,“十五五”期间将聚焦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,以青海顺臻建材有限公司年处理40万吨建筑垃圾项目为依托,建立分类清运机制,实现破碎、筛分、再利用全流程标准化作业。“我们要让建筑垃圾‘变废为宝’,既解决环境问题,又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原材料,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。”张攀杰补充,平安区还将积极探索碳汇资源开发与交易机制,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,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立足资源禀赋与战略定位,平安区将在“十五五”期间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,加快构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。谈及产业发展重点,张攀杰将其概括为“农业提质、工业升级、文旅赋能”三大方向。
在农业领域,平安区将锚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,以富硒产业为核心抓手。“我们已形成马铃薯、大蒜等五大富硒全产业链,‘十五五’期间计划重点打造15类以上富硒核心产品,到2030年实现富硒产品品牌认证20个。”张攀杰说道。
工业发展方面,平安区将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,重点布局清洁能源与高端制造。“我们计划推进牦牛产业园光伏、平安区三合镇多能互补复合、巴藏沟40MW增容扩建分散式风电制氢等项目,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。”张攀杰强调,将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,推进高精铝项目整体盘活,填补区域高端铝加工产能缺口,构建“原料—加工—应用”产业闭环,力争打造全省重要铝产品加工基地,优化全省铝产业结构。
文旅康养产业则将依托曹家堡机场T3航站楼运营机遇,大力发展“机场经济”。张攀杰表示,平安区将探索打通“1(机场)+1(原青棉总厂工业遗址)+3(峡群森林、平安驿、杏福岭星级景区)+N(高原度假旅游、研学交流等)”全域旅游联动通道,实现“航空+文旅/农业/康养”深度融合。“预计‘十五五’期间打造旅游民宿100家以上,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,推动经济效益从‘区域内循环’向‘跨区域辐射’升级,打造河湟文化深度体验目的地。”
“数字经济是引领未来的新赛道,‘十五五’期间,平安区将以数字创新驱动产业转型,形成数字、总部、产业经济‘三驾马车’驱动格局。”张攀杰介绍,平安区将从数字业态培育、绿色算力布局、产业协同发展三方面突破,力争到“十五五”末,数字经济核心产值突破20亿元。
在数字业态培育上,平安区将做大蚂蚁服务星站,做优做强“蚂蚁云彩”客服总部,同时培育数据采集、清洗、标注、测评等绿色大数据服务新业态,加快直播电商、跨境电商、农村电商发展,让数字经济渗透到产业发展各环节。“我们还将积极融入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发展,强化与河湟新区协同,深化‘飞地经济’模式,培育绿色算力、低空经济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,重点实施无人机智算中心建设项目。”张攀杰表示,通过这些举措,力争让新兴产业贡献度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35%以上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“平安动能”。
“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是‘以人为本’,既要让城市更宜居,也要让乡村更和美。”张攀杰指出,“十五五”期间,平安区将从基础设施提档与公共服务提质两方面入手,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。
在基础设施建设上,城市层面将推进15处道路桥梁新建与改造,更新燃气管道33公里、全区21个小区老旧燃气管网及30个小区老旧排水管网,完成污水处理厂设备更新;乡村层面将启动全域供水一体化工程,改造城乡供水管网237.07公里、提档升级6座乡镇水厂,保障6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;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,新改建县乡公路169.2公里、实现农村主干道“白改黑”215公里;延伸农村燃气管网193.63公里,覆盖21个行政村;新建村级污水管网154.6公里,在5个行政村建设小型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,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应收尽收。
公共服务领域,平安区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,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和市级1.8亿元公共就业培训项目,做强“平安月嫂”“平安安保”劳务品牌;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,建设河湟新区第一小学,完成20所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,推进海东市第五中学二期建设,实施“名师培育工程”,每年选派40至50名骨干教师赴东部跟岗学习;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,加快平安区中医医院病房改造与医共体设备更新,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;完善社会保障与养老托育服务,新建15个以上农村互助幸福院、3.33公顷节地生态公墓,建成托育综合服务中心,构建“托幼一体化”普惠体系。此外,还将推进“政务AI”建设,优化政务服务流程,提升群众与企业的办事效率。
“单打独斗难成气候,‘十五五’期间,平安区将深度融入西宁—海东都市圈一体化、兰西城市群建设,在协同发展中实现共赢。”张攀杰表示,平安区将重点推进与河湟新区的产业错位布局,发展现代服务业、文旅康养等城市功能型产业,探索“反向飞地”模式,形成“平安服务+河湟制造”联动格局;配合实施G6京藏高速民和至西宁改建工程,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与功能疏解,与西宁形成功能互补;培育湟中区—平安一体化跨界协作区,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,协同打造河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,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。
谈及“十五五”发展愿景,张攀杰充满信心:“未来五年,我们将以务实举措推动规划落地,持续优化发展环境、增进民生福祉,让城市功能更完善、乡村风貌更亮丽、群众生活更幸福,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稳步前行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东提供坚实支撑。”(全媒体记者 张璐)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