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土高原深处,吕梁对于许多人来说,可能意味着贫瘠与大山。曾经,这里的人们被困在生活的泥沼里,男人找不到出路,女人则围着锅台和孩子打转,日复一日。
然而,就在这片看似沉寂的土地上,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,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,为十万家庭带来了希望与新生。
53岁的侯雪梅,就是其中之一。她拎着一只旧帆布包,眼神坚定,告别了丈夫和家人,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。她的行李箱里,除了几件换洗的衣物,还有两本沉甸甸的证书,养老护理员资格证。
在此之前,她和家人为了“这么大年纪还折腾什么”争执不休,但如今,她成了持证上岗的专业护理员,一个全新的身份。侯雪梅走的这条路,不是她一个人的选择,而是吕梁十万家庭,在过去的十年间,共同走过的一条路。
吕梁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的集中连片区,农村里,大把的劳动力闲置,尤其是妇女们,被传统观念和家庭琐事束缚,很难外出谋生。男人们即便想挣钱,也往往苦于没有门路。
面对这样的困境,吕梁市政府在2016年做出一个大胆而富有远见的决定:每年投入2500万元,免费举办护工培训班,让老百姓凭借一门手艺,吃上“技能饭”。十年光景,这座只有300多万人口的城市,竟然培训出了十万名家政工人,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。
要让这些平均年龄偏大、学历普遍不高的中年人重新焕发生机,培训方式必须“接地气”。在贝亲职业学校的教室里,你看到的不是枯燥的理论讲解,而是热火朝天的实践场景。
二十多个学员围着假人,笨拙地练习着如何安全地将“老人”挪动。有人因为使力不对,差点让假人摔倒,老师立刻上前,手把手地教导:“胳膊要垫在腰后,腰腿一起发力,这样才能省劲,也能保护自己。”
26天的培训,每天8节课,其中七成都是动手实操。养老护理的学员用假人练习鼻饲管的插入,母婴护理的学员则抱着橡胶娃娃,背诵着育儿口诀。
考虑到学员们的文化程度,老师们还特意将理论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,方便大家记忆。甚至连坐地铁、如何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,这些看似与护理无关的城市生存技能,也被纳入了课程。今年,为了跟上时代步伐,培训班还新增了AI课程,教大家如何使用智能工具查询护理难题,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。
最令人心动的,是政府提供的“全免费”政策。学员们的吃、住、教材、甚至考证费用,全部由政府兜底。毕业后,每位学员都能拿到两本沉甸甸的证书:一本是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,另一本则是吕梁人社局颁发的合格证。这两本证书,就是他们打开一线城市家政公司大门的“金钥匙”。
教室墙上那句“证书是就业的入门券”的标语,绝不是一句空话。现在,北京、青岛等地的家政公司,甚至会主动来到吕梁“抢人”,因为他们知道,吕梁培训出来的护工,有着严格的标准化流程和过硬的专业技能。
这些走出培训班的人,生活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44岁的梁月珍,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以前做房产销售,赚的钱勉强够孩子上学。
2018年,她转行当了月嫂,仅仅两年时间,工资就翻了一番。现在,她每个月能拿到8000多元,比山西国企的平均工资还要高。虽然月嫂的工作异常辛苦,需要熬夜喂奶、一天做六顿饭,还要应对新手妈妈的情绪波动,但她靠着这份职业,在吕梁市区最贵的小区买了房。“51岁了还能撑起整个家,这辈子值了!”梁月珍的这番话,道出了无数吕梁女性的心声。
更有意思的是,这场变革甚至改变了许多家庭的内部结构。以前吕梁家庭的传统是“男主外女主内”,但现在,许多家庭里,女性成了主要的经济支柱,男人反而留守在家,照顾孩子。这种角色互换,也间接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。据曹操到家政公司的田艳荣观察,吕梁当地的服务员工资,也因为家政行业的兴盛而水涨船高,整个市场都焕发了生机。
今年的培训班,还出现了一个新趋势:中年男性学员占据了半壁江山。他们很多人以前是建筑工人,或是工厂的流水线工人。这几年建筑行业不景气,全国有1200多万农民工面临转型,大家逐渐发现,护工这份工作,虽然辛苦,但胜在稳定。当然,男性学员在找工作时会遇到一些小麻烦,大部分会选择去医院做陪护。为此,学校还会额外培训他们如何更好地与病人沟通。
政府的思路也在不断调整,过去,培训机构只求培训人数多,现在则更注重就业率。学校每期培训的就业率必须达到80%以上,才能拿到政府补贴,如果能超过90%,还能获得额外的奖励。培训模式也从之前的“普惠式”转变为“订单式”。
北京的家政公司会提前来到学校,向学员们介绍用工需求、工资待遇,许多学员甚至还没毕业,工作就已经定好了。为了让这些远赴他乡的护工们没有后顾之忧,北京还专门建立了“护工集散地”,提供三天免费住宿,让他们在待岗期间也能有一个临时落脚点。青岛、天津等地也纷纷设立了类似的服务站。
十年的投入,最终证明了其价值。如今,吕梁护工的年工资总收入高达16.71亿元,这笔收入,甚至超过了政府这些年的总投入。全国有464家单位与吕梁建立了合作关系,其中53家企业甚至能一次性吸纳上百名护工就业。这份成功的经验,甚至吸引了陕西、四川等地的考察团前来学习。毕竟,把人教会一门手艺,让他们凭借双手改变命运,远比单纯地建设一座工厂,更能激发一个地方的活力和希望。
侯雪梅抵达北京后,给家里打了第一个电话。电话那头,她的声音带着一丝轻松和愉悦:“养老院的老人很和善。”对她而言,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,更是她重新“证明自己还有用”的机会。
对整个吕梁而言,这十万名走出大山的护工,不仅仅填补了社会的就业缺口,更让无数普通人,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底气和希望。正如一位当地的干部所说:“一份稳定的工作,就是老百姓生活的定海神针。”这份希望,正在黄土高原上,悄然绽放,生生不息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